Pipeline——Rendering Path(渲染路径)

2020/09/14

阅读量

目录

Rendering Path主要用来指光照计算上的处理方式等;常见的有Forward/Deferred Rendering;以及其改版Forward+、Tiled Based Deferred Rendering、Clustered Shading;

注意:在render之前,一般还会有一个Application stage,用以在CPU上运行一些必要的前置任务:如碰撞检测、全局加速算法(视锥剔除、遮挡剔除)、物理模拟、动画效果等等;处理完这些后,才能进行高效合理的渲染;

Forward Rendering

总的来说,前向渲染绘制次数为光源个数乘以物体个数,通常在一个pass中处理一个光源;然后多个pass处理多个光源,并在pass中通过blend add相加得到总的光照效果;

DC复杂度为O(num(obj)*num(light)),通常会限制light的数量来减少DC;

更甚者,会将限制光源数量(一般附加光源数量为4),并将所有的光照写进一个Uber Shader,通过传递光照参数来实现;

Z-Prepass避免overdraw问题

具体来说,在实际渲染之前,加入了一个称之为z prepass的流程,这个流程关闭了color buffer的写入,同时pixel shader极为简单或者索性为空,可以非常快速的执行完毕并且获得场景中的z buffer;紧接着,我们再关闭z buffer的写入,改depth test function为equal。这样就只绘制我们所能看到的像素了(当然只针对于不透明问题);

Deferred Rendering

得益于MRT的支持,我们可以发展处延迟渲染,它的核心技术是 第一阶段 在绘制物体时将光照所需要的的basecolor、normal、smoothness等信息存储于G-buffer中,而不进行真正的光照;待物体绘制完后, 第二阶段 再重新使用G-buffer进行光照的计算(及将光照的计算进行推迟);

传统的延迟渲染在G-Buffer生成之后,会根据光源的形状(light volume),对每个光源执行一次draw call,如果某个像素被light volume覆盖到了,我们就在该像素的位置执行一次当前光源的lighting计算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为了防止同一像素被光源正反面计算两次,我们需要在绘制light volume的时候使用单面渲染,如果摄像机在光源内,则需要开启正面剔除,并且将depth test设置为farOrEqual,如果摄像机在光源之外,则开启背面剔除,并且将depth test设置为nearOrEqual。

DC的复杂度为O(num(obj)+num(light));num(obj)为前期绘制物体的数量,num(light)为后期光照时光源的数量;在光照渲染时,同样通过blend add来实现多光源效果的叠加;

一种简单但耗费资源的做法:可以直接将所有光源信息传至一个shader,在这一个shader中进行所有光源的计算与累积,由于是在整个屏幕中进行计算,也就导致会产生多余的光照计算(光源照不到区域也进行了计算);优点是只有O(1)的复杂度进行光照计算;

另外,G-Buffer除了用于直接照明外,还能够被用于一些间接照明的效果,比如SSAO,SSR;也正是G-Buffer概念的提出,使得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算法从world space向screen space的演进;

Light Pre-Pass

Light Pre-Pass是Deferred Rendering的一个变种,它将整个渲染流程分为三个阶段

  1. 只在G-Buffer中存储Z值和Normal值。对比Deferred Render,少了Diffuse Color, Specular Color以及对应位置的材质索引值。
  2. 在FS阶段(对应于普通Deferred Rendering的light volume绘制阶段)利用上面的G-Buffer计算出所必须的light properties,比如Normal*LightDir,LightColor,Specular等light properties。将这些计算出的光照进行blend add并存入LightBuffer(就是用来存储light properties的buffer)。
  3. 最后将结果送到forward rendering渲染方式计算最后的光照效果;采用Front to Back的绘制顺序,以及前面的LightBuffer进行光照计算;

可以看到光照相关的light properties已经在第二阶段计算过了,第三阶段更多是光照成分的组合,因此又称之为Light Pre-Pass;总体的DC复杂度为O(num(obj)+num(light)+num(obj)),分别对应第一二三阶段;

相对于传统的Deferred Render,Light Pre-Pass第三步使用的其实是forward rendering,所以可以对每个mesh设置其材质,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,有利有弊。另一个Light Pre-Pass的优点是在使用MSAA上很有利。

Tiled Based Deferred Rendering & Forward+

实际上TBDR和Forward+是tiled based方法在forward和deferred上各自的体现,相较于过去的管线,TBDR和Forward+增加了一个 light culling 的流程,这个流程把整个屏幕分割成若干个tile(通常每个tile是16*16个pixel),每个tile各自计算出一个单独的light list,找出场景中那些对当前tile有贡献的光源。然后对每个tile中的pixel,只需要计算其对应的tile中light list内的光源对该像素的贡献。

TBDR

light culling 后的光照计算过程,是在一个Computer shader中进行计算,针对每个tile,采用Deferred rendering只需累加相应light list的光照即可;不考虑tile数量,DC复杂度为O(1)

由于只读取一次G-buffer,大大减少了带宽的影响;

Forward+

light culling 后的光照计算过程,针对每个tile里的物体,采用Forward rendering在一个shader中累加相应light list的光照即可;不考虑tile数量,复杂度为O(num(obj))

与普通的Forward Rendering相比,其大大减少了DC的数量(因为所有的light都合到一个pass中进行了计算);

另外,Z-Prepass对于Forward+来说是必须的,其大大减弱了Overdraw所带来的性能损耗;毕竟在Forward Rendering+流程中一个pass中进行了大量的light的运算;

Clustered Shading

TBDR和Forward+使用平面上的tile进行light culling,每一个tile的深度为Z-Near(摄像机近平面)到Z-Far(摄像机远平面);这样同样会产生问题,即物体对应的像素可能并不会被深度相差太远的光源给照到,因此针对深度上应该再进行一次light culling;

clustered shading就此产生,其给light list的划分增加了一个维度,即depth,它根据view frustum的zmin,zmax把场景进一步根据depth划分成若干个slice(基于指数的划分,通常16个),然后在每个slice上对场景中的所有灯光进行light culling;

在实际shading的时候,每个像素根据自己的depth和screen position,找到对应的depth slice,从3D Texture里拿到offset和num lights,再执行一个num lights次循环;